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通辽站长网 (https://www.0475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应用 > 正文

机器人应用助力中国制造业碳减排

发布时间:2022-12-03 14:03:09 所属栏目:应用 来源:转载
导读: 研究背景
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关系着“双碳”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为了保证碳减排任务的顺利完成,一些地区出现了“一刀切”停产限产和“运动式”碳减排的盲目行为,忽视了经济发展和

研究背景

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关系着“双碳”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为了保证碳减排任务的顺利完成,一些地区出现了“一刀切”停产限产和“运动式”碳减排的盲目行为,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减排降碳之间的协同性,没有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减碳任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在此背景下,如何统筹好减排降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共进,有序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应用程度是衡量一国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具有自动化属性的新型资本,机器人能够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制造业产出,从而推动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机器人应用,机器人的资本动态累积也可以促进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被认为是实现制造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动力。然而,现有研究尚未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视角为机器人冲击的碳减排效应提供经验证据,在理论上也缺少关于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碳减排两者关系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实证与分解三个层面考察了机器人应用带来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碳减排的影响,为充分发挥机器人带来的“技术红利”、实现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协同共进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研究发现

蒋为、龚思豪和李锡涛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0期的论文《机器人冲击、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与制造业碳减排——理论分析及中国的经验证据》,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利用2003-2016年中国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机器人冲击推动制造业进行大量机器人应用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将机器人应用引入碳排放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动态演变的驱动因素。文章研究发现:

(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机器人冲击推动企业进行大量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加强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发展融合能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2)通过分解结果表明,从总体效应来看,机器人应用的技术减排效应平均高于规模增排效应,碳减排效应日趋显著;从细分效应看,机器人投入效应、资本自动化效应表现出显著的碳增排贡献,而劳动力—机器人要素结构效应和机器人—能源要素结构效应则具有明显的碳减排贡献;从跨时期看,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十二五”时期机器人应用的技术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为中国制造业碳减排提供了关键支撑;从跨行业来看,相较于低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中机器人应用的技术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具有更明显的碳减排贡献。

研究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对于当前中国实现经济增长和减排降碳协同共进,有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一方面,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序协同制造业智能转型和绿色升级。政府部门应通过财政税收手段鼓励制造业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借助工业机器人带来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有效减少制造业碳排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创建制造业机器人产业孵化园,促进制造业机器人生产以结构升级与节能减排为导向,加强机器人产业链与制造业绿色升级内在要求的协同匹配,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2)合理谋划机器人投入的行业布局,充分释放工业机器人的节能减排潜力。政府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高耗能行业投入更多的工业机器人,通过优化生产活动的要素需求结构减少对能源要素的依赖,有效发挥高耗能制造业部门中由工业机器人驱动的绿色示范效应和技术减排溢出效应。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低自动化行业优化自身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在高耗能和高污染生产环节加强与机器人应用的匹配度和融合度,提升机器人在节能减排中的末端治理效能,充分发挥机器人的技术减排效应。

(编辑:通辽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